首先我想糾正一下很多家長和學生對于學校排名和檔次的定位的一個誤區(qū)。和本科不同,一個學校的申請難度和檔次直接他的專業(yè)排名掛鉤,也就是說綜合排名靠后的學校,如果你想申請他比較擅長/排名靠前的專業(yè),難度會和申請綜合排名相對較高的學校一樣。在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所有專業(yè)排名,將引用2019年Planetizen的專業(yè)排名。
麻省和伯克利一如既往前三,這兩所學校在做大數(shù)據方面非常創(chuàng)新,喜歡做數(shù)據的同學可以把這兩所學校放在申請的第一梯隊。
羅格斯大學從2017年的第五升到了2019年的第三,在一眾綜合排名較高的學校里面非常突出,對自己硬條件(如GRE,TOFEL)不太有信心的同學可以考慮一下放在第三檔來申請。
UCLA兩年的排名都在第四位,可以放在第二檔來申請。
賓大這兩年排名升得很快,從11升到了7,因此我認為在未來幾年申請賓大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如果想要申請賓大的同學最好做好長線規(guī)劃。
北卡教堂山和喬治亞理工相比兩年前掉了排名。掉排名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但不限于教職員工的流失,發(fā)布新論文比較少,或者是申請到資金的項目比較少。
值得說的是康奈爾和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在2017年榜上有名,但是2019年掉出了前10。康奈爾這兩年有擴招,也有可能是因為錄取率有所提高而掉了排名。
一兩年的排名變更不足以證明這所學校實力有所退步,但是如果連續(xù)好幾年都是掉排名的話,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這所學校的潛在問題了,申請研究生和博士,需要長線規(guī)劃,特別是關注自己想申請學校的變動。
申請這些專業(yè)排名靠前的學校,需要同時有硬實力和軟實力。有相關實習或者工作經驗是個plus。城市規(guī)劃這個專業(yè)需要的GRE成績通常是Verbal比Quantitative要高,Verbal的成績大概是155-160這個區(qū)間,而Quantitative155左右即可,理工學校對數(shù)學要求會高一些。GPA在3.5以上即可,但是對于中國的申請生,最好提供排名(如學院前1%)。TOFEL根據學校不同會有稍微的差別,總的來說博士生比研究生嚴格一些。
關于博士的申請,大部分學校不接受直博,且最好有相關工作經驗。
錄取人數(shù)根據學校的不同錄取人數(shù)也不一樣,但是通常在5%-10%浮動。這里簡單列舉幾所學校公布的招生信息:
伯克利每年收6-8人,申請人數(shù)大約80人。
賓大的博士錄取率為5%。
麻省每年錄取10-12人,申請人數(shù)約為125。
博士和碩士申請不一樣,美國基本全部博士都是全獎,學費和生活費由博導負責。相對應,博士生必須做TA或者RA來協(xié)助博導完成她/他的教學和研究任務。是否能找到和你研究方向和興趣相對應的導師,而且正好那位導師有足夠研究經費來帶學生是非常需要運氣。在這邊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早一年申請博導沒經費,晚一年申請競爭大。
關于套磁,主要有三種方式: 發(fā)email,交換生,內推。
第一種,比較簡單,但是教授不一定會看你的信,看了你的信,也不一定會回復。就算回復了,也不一定會告訴你他的看法(可能會模棱兩可說自己有可能收人)。中國的大學,大部分美國教授只認識國際有名的,其他學校說了他們也沒有概念,比起介紹自己的背景和成績,不如表達自己對他研究項目的想法,或者是讀了他發(fā)表文章的感想,太過廣泛的說辭就不要了,最好簡單提煉他文章某些觀點,再加上自己看法和意見,最后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說明一下自己的興趣是如何和他專業(yè)方向掛鉤。
切記不要發(fā)申請材料,比如成績單,PS,或者簡歷。
第二種通過交換生認識的教授的話,需要去有交流項目的學校讀碩士。就算有相關交流項目,是否有你想去的學校,再來,看看有沒有適合匹配的博導。 如果沒有交流項目,可以看看未來碩士的學校和想要申請的學校有沒有合作,對方教授會不會來中國開講座,交流會。
第三種比較少見,但是成功率很高。如果你曾經的教授,老板,或者工作上認識的人,間接認識你想申請學校的博導,那么可以讓他幫你寫推薦信,或者轉達一下你對申請他學校PhD的興趣。熟人的推薦,教授就算不一定馬上考慮錄取,也會比較上心。
關于研究生的申請,比申請博士簡單一些,因為絕大多數(shù)學校錄取率會在15-40%浮動。
賓大和康奈爾有幾年甚至還超過了40%。 前者由于學費較貴錄取的美國人在沒有獎學金的情況下基本不會去,后者擴招。對于GRE的寫作要求相對申請博士低一些。如果在本科階段就有想要讀PhD的想法的話,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申請研究生,提前過來network。
點擊收起